哺乳期奶量不足怎麼辦?新手媽媽必看:發奶食物、營養補充、黃金哺乳期一次掌握!
當妳懷裡抱著剛出生的小寶貝,第一次試著親餵,心裡或許既期待又忐忑:「奶水會自然來嗎?寶寶吸得到嗎?我能做到嗎?」其實,這些焦慮與不確定,是每一位剛成為媽媽的妳,都會經歷的心情。哺乳,看似是本能,但事實上,它是需要理解、學習與時間的旅程。
一、哺乳期奶水怎麼來?
乳汁的產生,主要由兩種關鍵激素協同運作:泌乳激素(Prolactin)與催產素(Oxytocin)。泌乳激素在生產後因胎盤娩出而大幅升高,它的主要作用是刺激乳腺小葉內的腺泡細胞,分泌出初乳。初乳量雖少,但富含大量免疫球蛋白(IgA)、乳鐵蛋白、白血球等防禦物質,是寶寶最重要的「第一劑疫苗」。催產素,負責讓乳汁順利排出。催產素使乳腺小管周圍的肌肉細胞收縮,形成所謂的「排乳反射」(也稱奶陣),就像擠壓作用般將已製造好的奶水推出乳管,讓寶寶能順利吸到奶。
二、什麼時候要開始準備哺乳期?哺乳知識與用品清單
在孕期中後期(約20週後),孕媽咪的乳房已逐漸發生變化,這是瞭解哺乳知識、參加哺乳講座和採買相關用品的最佳時機。提早充實哺乳知識,能在產後黃金起始期(產後2小時內)立即順利親餵,促進奶量建立。同時,提前準備好哺乳所需的物品,以免臨產後才手忙腳亂。常見的哺乳用品清單包括:
-
哺乳內衣:選擇無鋼圈、高彈性支撐型設計,避免壓迫乳腺引發堵奶。
-
電動吸乳器:產後如果無法即時親餵,可用按摩模式來刺激泌乳,建立奶量。
-
母乳儲奶袋:無毒材質,選擇適合冷藏與冷凍,回溫保存一袋搞定,保存珍貴母乳。
-
防溢乳墊:避免外出時乳汁滲漏造成尷尬,保持衣物及胸部肌膚乾爽舒適。
-
哺乳枕:哺乳/月亮枕有助於支撐寶寶體重,讓媽媽在親餵時減輕手臂與腰部負擔。
-
乳頭護理膏:初產婦剛開始哺乳時可能出現乳頭脹痛或破皮情形,一支安全可食用的乳頭護理膏(例如:100%純淨羊毛脂)能滋潤修護乳頭,親餵前也無需特別擦掉。
-
卵磷脂:卵磷脂有助於降低乳汁的黏稠度,促進乳汁通暢。
其他貼心小物:濕熱敷墊可在乳房脹奶或出現硬塊時熱敷舒緩、促進乳汁排出;乳頭保護器適合乳頭凹陷或寶寶早產無法有效含乳時使用;哺乳巾方便在公共場合遮蔽哺乳,讓媽媽安心親餵等等。
小提醒:吸乳器建議產前先慢慢熟悉操作,才能在產後脹奶或需要追奶時,馬上派上用場!
三、寶寶吃飽了嗎?新手媽媽必學的奶量判斷跡象
-
新生兒的胃容量
根據台灣國健署與多項國際哺乳指南,剛出生的新生兒胃容量非常小:
|
|
|
|
|
|
|
|
因此,剛開始時,寶寶即使每次只吸幾口初乳,也已經非常足夠了!
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
-
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吃飽?
換尿布的次數及數量:如果奶量充足,寶寶在出生後第4天開始,24小時內至少會有6片以上濕透的尿布,尿液淡黃色無刺激味。同時,每天通常會排便3~5次。
體重變化:新生兒在出生後頭幾天會先減重,再回升。一般來說,體重減輕不超過出生體重的7%屬正常範圍。之後隨著乳汁增多,寶寶應該在10~14天內恢復到出生體重。
吸吮行為:寶寶吸吮有節奏且可以聽到吞嚥聲音表示有喝到奶。餵完一側乳房時,寶寶可能會自己鬆開乳頭並看起來昏昏欲睡或滿足地停止啜泣。
乳房變化:哺乳前乳房脹硬,哺乳後明顯變軟且不那麼脹痛,這表示寶寶有效吸出了奶水。
母乳初期,寶寶常常兩小時就要吃一次甚至更頻繁,但其實頻密哺餵正是正常現象。
四、掌握黃金72小時!黃金哺乳期是什麼?
-
為什麼72小時內親餵這麼重要?
新生兒通常每1.5~3小時就會要求吃奶,建議一天餵8~12次以上,依寶寶需求來餵最自然。即便乳房軟了沒感覺,也別怕「空奶」,因為越吸越會有,這就是哺乳的「供需原則」:排得多,才產得多。媽媽也要好好休息。白天請家人幫忙抱寶寶、換尿布,讓妳可以躺著餵完就睡。半夜若寶寶沒醒,也可以自己起來擠一次奶,把握夜間泌乳高峰。另外,適當補充營養品,如高單位維生素、卵磷脂、鈣質等,也有助恢復體力與提升奶水品質。只要掌握這關鍵的三天,建立好泌乳節奏,接下來的哺乳日子會輕鬆許多喔。
六甲村 Powder Power全新營養品,專為孕哺期媽媽與全家人打造的全齡營養補給系列,嚴選高規格、高安全、高營養配方,涵蓋綜合維生素、優質卵磷脂、鈣粉、膠原蛋白等商品,精準守護全家人的日常健康。
五、哺乳期必吃的發奶食物有哪些?
1.母乳的主成分之一就是蛋白質,建議每天多補充15~20克。
2.哺乳期間水分需求大增,一天最好喝到2500ml以上,也可以喝一些溫補湯品。
3.燕麥、糙米、紫米粥富含鐵質與纖維,有助補血又助便;黑芝麻、核桃、杏仁等堅果類則補脂肪酸與維生素E。
4.深綠葉菜(像地瓜葉、菠菜)補鐵又顧乳腺,紅蘿蔔、南瓜則提升乳汁品質。青木瓜、香蕉、木瓜都是發奶又補元氣的好水果。
5.黑麥汁、豆漿、花生牛奶、黑豆水、芝麻糊飲…這些天然飲品都很受歡迎。
簡單記得三要素:多親餵、多喝湯、多吃蛋白質,就能幫助奶量自然跟上來!
飲食調整效果通常需要3-5天以上才能明顯反應在泌乳量上,耐心與持續才是關鍵。
六、哺乳媽媽不能吃什麼?避免塞奶與退奶的飲食禁忌
-
容易「退奶」的食物
1.生麥芽、麥芽茶:傳統認為有回奶作用,哺乳期不建議飲用。
2.薏仁、四神湯:四神湯通常含薏仁、茯苓、蓮子、山藥,在哺乳期不宜頻繁飲用,以免減少奶水。
3.韭菜:被不少媽媽點名「吃完奶量掉」,韭菜屬辛溫有一定回奶作用。
4.寒性蔬果:像西瓜、梨子、冬瓜、大白菜等都偏寒。
5.人參藥膳:進補要適量,部分中藥材也可能影響泌乳。
-
可能「塞奶」的飲食習慣:高油高糖食物、酒精、咖啡因、辣椒與刺激食物
七、奶水不夠怎麼辦?新手媽媽必學的有效追奶方法
-
奶水不夠怎麼辦?5招追奶方法
1. 多親餵,多刺激寶寶吸得多,身體才會知道「要多產奶了!」
2. 每次餵奶後用吸乳器排空:白天空檔或寶寶睡覺時可用吸乳器擠奶,幫助乳房清空。
3. 把握夜間追奶時間:半夜是泌乳激素最旺的時段。
4. 確保寶寶含乳姿勢正確:哺乳姿勢正確是寶寶的嘴應涵蓋乳頭及大部分乳暈,嘴巴大張下巴貼著乳房,吸吮時媽媽不感到疼痛。
5. 保持放鬆和信心:壓力會影響泌乳,請好好吃、睡、休息,給自己空間。
八、哺乳時疼痛怎麼辦?改善乳頭疼痛與堵奶不適
哺乳後可塗點母乳保護乳頭,也可用羊毛脂護理膏、乳頭保護器,讓傷口休息。若疼痛難耐,可暫用乳頭保護器或吸乳器短暫取代親餵,但記得仍要定時擠奶,避免奶量減少。若乳頭深層灼痛或有變色,請及早就醫,避免細菌感染。
乳房脹痛、堵奶這樣緩解最有效:
✔ 熱敷按摩:餵奶前用溫毛巾熱敷5~10分鐘,再從外向乳頭方向輕輕按摩,有助疏通乳管。
✔ 多餵多擠:讓寶寶下巴對著硬塊吸奶,吸完再擠空乳房,能快速疏通堵塞。
✔ 換姿勢哺乳:不同抱姿有助於刺激不同乳腺區塊,例如改用橄欖球式或側躺姿勢。
✔ 冷敷退腫:餵奶後可冰敷幾分鐘幫助消腫,但時間不宜過長,以免影響泌乳。
✔ 補充卵磷脂:有些媽媽吃卵磷脂後堵奶次數變少,可作為保健輔助使用。
✔ 及早處理最重要:感覺乳房變硬或微痛就要立刻處理,別等到發燒才緊張。若出現高燒、紅腫劇痛等症狀,請馬上就醫,有可能是乳腺炎。
九、母乳怎麼保存與加熱?儲奶正確方式一次看
母乳保存期限(以健康足月寶寶為例):
- 室溫(25°C內):剛擠出的母奶,在25°C以下的常溫可保存6至8小時。若是已冷藏或冷凍解凍後的母乳,建議在常溫下最多放置不超過4小時。
- 冰箱冷藏(4°C):在0-4°C冷藏能放置5-8天,針對冷凍後母乳(未加熱)可放置於冷藏24小時。
- 冷凍(0°C以下):可保存於冷凍室3-4個月,只要母乳有退冰或者加熱,都不能再放回去冷凍室喔!
儲存容器這樣選:
使用母乳專用儲奶袋或耐凍奶瓶,每袋裝60–120ml最剛好,避免浪費。
推薦商品:六甲村母乳保鮮袋
只要掌握方法,每位媽媽都可以在哺乳旅程中找到平衡與成就感。從孕期就提前學習哺乳知識、備妥所需用品,在寶寶出生後把握黃金期頻繁親餵,讓身體順利從初乳過渡到穩定泌乳。哺乳期間注重營養攝取,吃對發奶食物、避開退奶地雷,為乳汁生產提供源源不絕的原料。靈活運用吸乳器等輔助工具,無論是增加刺激追奶,還是儲存母乳備用,都能讓哺乳生活更從容。
延伸閱讀:【產後必修課】電動吸乳器/擠乳器對哺乳有什麼幫助? 2025電動擠乳器大評比!母乳媽媽的追奶利器~原來親餵也需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