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孕媽咪、嬰幼兒遇到地震該怎麼辦?5大孕婦避難守則,加碼地震防災包的用品清單!
台灣近期地牛頻頻翻身,讓許多爸媽們人心惶惶,尤其是懷孕中的孕媽咪和嬰幼兒階段的新手爸媽們–面對未知的恐慌讓人不禁浮出同樣的疑問:「懷孕大肚子遇到地震該怎麼辦?」、「地震怎麼逃難才對?」、「防災包真的有用嗎?」「地震包該準備什麼東西?」六甲村小編這就來替大家解惑!為各位準爸媽們奉上超齊全的突發狀況應變總整理,畢竟有備無患,事先準備好防災避難包、乾糧飲用水等必備用品、演練好理想安全的逃難路線,做好充足準備,危急時刻才能立刻派上用場;當地震或天災來臨時,才能大幅降低災害、減少受傷的機會!
三、地震包清單|懷孕媽咪&嬰幼兒寶寶的緊急避難包,必備用品!
|
一、孕婦、嬰幼兒該怎麼避難?萬用三原則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
臺北市政府消防局防災教育雲指出:地震來臨時,應立即採取抗震保命三步驟:趴下低姿勢進入桌下,一手握住桌腳、一手護住頭頸,並以桌面保護頭頸及整個身體,避免受到掉落物砸傷。
參考來源:地震來了!趴下、掩護、穩住!
即便是身懷六甲的準媽媽,也是得依循「趴下、掩護、穩住」的原則,有些媽咪會因為害怕擠壓到胎兒所以採用坐姿避難,這可是錯誤的喔!地震發生時記得立刻趴下,護住自己的頭頸部,畢竟保護肚中胎兒的第一要點就是先保護好媽媽自己。
家有嫩嬰的爸爸媽媽們,地震發生時請快速抱起寶寶並護住頭頸部,盡可能地遠離吊燈、吊扇、窗戶/落地窗、衣櫥櫃子等可能掉落物品的危險區,盡快找個有支撐性的梁柱或牆角,等地震的搖晃力道變弱後,再快速逃難去!
二、逃生或避難時,需要特別留意這5點
第一點:人若在室內,就留在室內
避免跑出屋外,以免因地震晃動所以跌倒或被掉落物給砸傷。
第二點:別衝去開門
時代變遷,現代的建築門已經沒有過去的堅固,大部分都僅是空心的木製門,沒有很好的保護效果,衝去開門只會增加被掉落物砸中的機會。
第三點:人若在室外,就留在室外
請快速找空曠的地方尋找掩護,切記不要找高牆、建築物,避免發生坍方危機。
第四點:避開「黃金三角處」,以免大型家具倒下
房屋搖晃時會造成家具移位,上方的擺放物品也可能掉落砸傷下方的人,無法準確判斷家具倒下的方向,躲在旁邊反而會更危險。
第五點:如果在開車,請停妥並待在車上
請盡快將車子停至安全空曠處,等待地震過去確保安全後再離開。
三、地震包清單|懷孕媽咪&嬰幼兒寶寶的緊急避難包,必備用品!
平時就要記得備妥,依個人需求調整用量,並隨時檢查以備不時之需
四、準備好防災緊急避難包後,更要記得!
-
選擇後背包,才能空出雙手
-
擺放在好取得的位置,EX:家門口
-
內容物每半年檢查一次,替換並確認有效期限
-
家中成員應人手一包,且內容物符合各自需求量
-
逃生避難時記得戴上安全帽、穿好運動鞋再出發
五、安撫孩童的地震恐慌,別只說「沒事」,引導情緒鼓勵表達更適當
對台灣成年人來說,從小到大經歷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地震,不至於太陌生,但對於學齡前的嬰幼兒,卻是陌生可怕的經驗。突如其來的劇烈搖晃、東西掉落、摔破的聲音等等,都會讓小朋友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,甚至事發過後,還會不自覺的回想起導致惡夢連連。當嬰幼兒因為地震,表達出驚嚇、惶恐不安的情緒時,比起「沒事」、「不要哭了」這些中斷式的安慰,倒不如引導孩子表達出害怕的情緒,透過一點問句,像是:「地震搖晃嚇到你了嗎?」
並搭配溫柔的肢體動作,告訴孩子「不要害怕」,再用擁抱、摸頭、輕撫臉頰等小動作來緩解緊繃的情緒,更能將這些負面給好好釋放。
爸爸媽媽們也可以適時給小朋友更多安全感,進而降低焦慮。例如:「房子可是爸爸花了很多錢錢蓋的,非常的堅固喔!」、「不怕不怕!爸爸媽媽都會保護你!陪著你的!」這些暖心的話可以讓孩童更放心,但六甲村小編得提醒大家!這些話記得等小朋友表達害怕情緒後,父母同理後再說出口,而不是小孩一害怕,就直接用「不會有事」來堵住他表達的機會。
地震過後,爸爸媽媽們也可以透過兒童繪本或網路資源,帶著孩子更瞭解地震,以及遇到地震時該怎麼處理的SOP,帶著耐性陪孩子一起認識地殼板塊推擠的自然奧妙,這樣的學習過程也能加深家庭間的親密關係,千萬不要只丟個YouTube的影片就讓孩子自己看,這樣可就錯失黃金陪伴的大好機會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