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還不會說話該怎麼訓練表達?嬰兒手語這樣教!文末加碼副食品推薦矽膠餐具,爸媽都推薦這一款!

嬰兒手語,嬰兒手語怎麼教

一、嬰兒手語是什麼?

  • 孩子與外界溝通的工具
  • 孩子賦予喜歡事物的手勢

二、嬰兒手語有哪些好處?五大特點一次懂

  • 增強寶寶理解力
  • 有效減少哭鬧和挫折感
  • 增強溝通效率
  • 使親子溝通更緊密
  • 增加觀察力與模仿力

三、嬰兒手語從何開始學?最日常的8個手語內容

四、日常如何搭配嬰兒手語?就從餐桌開始進行!

五、 嬰兒手語常見問題Q&A

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,常常以哭鬧、四肢躁動的方式來表達心情與需求,如何與寶寶溝通是普遍爸媽共同的煩惱。但剛出生幾個月的孩子如何「說話」?這時候就可以來談談「嬰兒手語」(Baby Sign Language)了!在寶貝學會使用語言表達前,身體語言便成了很重要的部分。

嬰兒手語源於傳統的美國手語,在歐美國家相當流行也風靡長久,追溯回1980年代,學者Dr. Joseph Garcia發現嬰兒手語對寶寶的益處而開始推廣。除此之外,他發現聽障家庭中的嬰兒能比一般嬰兒更早用手勢與家長溝通,例如表達「吃」、「喝」、「再一次」等等一些簡單的互動;而心理學家Linda Acredolo 和Susan Goodwyn在觀察自己的孩子時,發現孩子們會利用手部動作來表達意思,進而研究出一套有系統的手語溝通系統。六甲村為爸媽們整理了嬰兒手語的實用資訊,從「嬰兒手語是什麼」、常見的疑問解答,到日常生活中實用的手語示意圖,幫助新手爸媽更輕鬆地在育兒過程中靈活運用,讓親子溝通更順暢、更上手!

參考網站|淺談嬰兒手語

嬰兒手語有用嗎

一、嬰兒手語是什麼?

嬰兒手語的許多手勢受到美國手語的啟發,並經過簡化、調整,讓寶寶們容易模仿與使用,且並不侷限於聽障社群,能普遍應用於一般家庭的育兒互動中。嬰兒手語相對於口語更直覺,是能讓寶寶用簡單手勢表達內在需求與感受的溝通方式,像是「吃」、「喝」、「要」或「不要」,都能幫助寶寶在口說程度尚未發展成熟前,就先用動作「說」出自己的想法。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嬰兒手語的意義:

  • 孩子與外界的溝通工具

對寶寶來說,哭泣是最原始的語言,是表達飢餓、不適、疲倦等情緒的本能反應,可相對模糊也難以第一時間理解,爸媽經常要靠經驗與直覺反覆猜測。嬰兒手語則是一種有形、有意義的表達方式,能讓爸媽更容易理解孩子的感受,例如比出「想吃」、「想玩」、「想睡」等動作,同時能夠幫助爸媽在更快的時間內回應寶寶,讓寶寶感受被理解。當然的,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手勢能被看見或被理解,他就會更有信心多多主動嘗試,讓親子關係在日常互動中更緊密。

  • 孩子賦予喜愛事物的手勢

除了表達基本的生活需求,寶寶也會透過手語來表達對事物的喜好與情感連結,這些手勢不一定是透過學習所學會的,大多時候是觀察大人、環境或自然時模仿出來的。例如:喜歡小鳥會雙手模仿翅膀拍動樣、想要爸媽抱會身體向前傾張開雙手等等,代表他對這些事物的喜愛與期待。這些手勢的表達不僅僅是單向溝通,更是寶寶主動參與世界的方式。

嬰兒手語好處,嬰兒手語示範

二、嬰兒手語有哪些好處?五大特點一次懂

嬰兒手語在歐美家庭盛行已久,臺灣也漸漸也推出各式各樣嬰兒手語書、錄影帶或圖卡等,展現了嬰兒手語對親子關係的好處,雖然看似好處多多的方法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是相當有吸引力的,不過也不少人對嬰兒手語產生一些疑問:手語真的對孩子有幫助嗎?會延遲孩子的語言發展嗎?

  • 增強寶寶理解力

寶寶的大腦其實已經能理解許多情境,只是因為發音器官尚未成熟,無法順利將話說出口。我們可以透過像是「吃」、「喝」、「抱抱」等簡單的手勢,重複這些情境互動,提前在寶寶腦中建立並加深語言的理解力與記憶連結。當寶寶理解的動作詞彙變多,便能「說得更早、懂得更多」。

  • 有效減少哭鬧和挫折感

其實當寶寶學會用簡單的手勢來表達「吃」、「喝」、「睡」、「抱抱」等常見需求時,就不必再透過哭鬧來引起注意,而是可以主動且清楚地傳遞自己的想法,就能有效減少哭鬧。寶寶成功用手語表達、獲得理解時,他的情緒會更加穩定,信任感也會逐漸建立,對爸媽來說也能減少焦慮與挫折感。

  • 增強溝通效率

關鍵是在於降低猜測、提升理解的準確度,寶寶表達想法後爸媽能夠更有效率在第一時間理解,並處理寶寶的需求,這樣的溝通變得高效、雙向,不只是看反應,而是看懂訊息的傳遞,更重要的是,這樣的效率也會強化寶寶主動溝通的意願與信心。

  • 使親子溝通更緊密

嬰兒手語讓溝通變成一種「做得出來的對話」,讓親子間的溝通提早啟動,不必等到孩子會說話才開始進行對話。當寶寶能夠用手勢明確表達出自己的需求與想法時,爸媽也不用再繼續單方面的猜測與照顧,而是真正的雙向互動。

  • 增加觀察力與模仿力

對寶寶來說,學習的起點不是從說話開始,而是從「觀察與模仿」起步,嬰兒手語正好抓住了這樣的黃金學習模式,將溝通轉變成互動式的手勢模仿。當我們每天在生活中對寶寶反覆比出「吃飯」、「睡覺」、「玩」等手語,寶寶會自然地開始觀察動作、表情與語氣,並試著模仿。這樣的練習也會刺激大腦,為日後的語言與社交能力打下良好基礎。

嬰兒手語示範,嬰兒手語教材,嬰兒手語怎麼比

三、嬰兒手語從何開始學?最日常的8個手語內容

寶寶可以說出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等簡單的詞語時,大概需要成長至1歲左右。在這之前要如何引導寶寶學習嬰兒手語呢?又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找到手語應用的時機?其實從寶寶出生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進行嬰兒手語的教學了!剛開始的步驟與速度可以放慢一些,隨著寶寶的認知能力和控制能力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後,可以先在每次吃飯、喝水、抱抱或玩耍等等動作前,搭配手勢,重複幾次幫助寶寶理解。以下有幾個簡單實用的入門手語,看完之後就可以嘗試與寶貝一起練習囉!

  • 媽媽:張開慣用手,大拇指於下巴輕點。

  • 爸爸:張開慣用手,大拇指於額頭輕點。

  • ㄋㄟㄋㄟ(母奶或牛奶):雙手在胸前一開、一闔,像擠牛奶的樣子。

  • 吃:慣用手指間並在一起,並做出擺食物進嘴巴的動作。

  • 喝:慣用手拳頭靠近嘴巴(像拿杯子喝水),做出喝水動作。

  • 床:慣用手手心放在臉頰旁,把臉靠上去。

  • 還要:雙手手指全部並在一起,放在胸前點一點。

  • 奶嘴:伸出大拇指與食指,放在嘴巴前點一點。

參考網站|親子天下 寶寶學手語,溝通更容易,圖解10大嬰兒手語

副食品碗,寶寶餐具,寶寶餐具推薦,嬰幼兒餐具

四、日常如何搭配嬰兒手語?就從餐桌開始進行!

在日常生活中,吃飯時間是練習手語最自然的場合之一。想讓寶寶比出「我想吃」、「我想喝水」、「還要」......等等,爸媽就能一邊示範手語一邊餵食,讓溝通變得更輕鬆且有趣!在練習進食的過程中,特別推薦六甲村YUMYUM系列的學習餐具!好讓爸媽能更方便且輕鬆的收拾殘食。

六甲村YUMYUM阿姆食光機矽膠學習餐具系列,吸盤底座的特點讓寶寶在進食的過程中不易打翻,整體為矽膠材質不怕摔,一體成形好清潔,SGS也檢驗合格,是寶寶餐具的最佳選擇。這些學習餐具在寶寶第6個月時就可使用囉!除了訓練寶寶自主進食之外,也讓每次用餐都成為親子互動的黃金時刻!爸媽可以同步加入手語互動,比出「吃」、「還要」、「喝水」等手勢,增加寶寶的學習動機,將吃飯這件事變成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,搭配貼近彼此之間距離的手語互動,更可以讓孩子主動探索語言、主動表達,邊吃飯、邊學習,創造貼近生活的學習旅程。

五、嬰兒手語常見問題Q&A

Q1:幾個月可以開始教嬰兒手語?A:從剛出生就可以開始比手語給寶寶看囉!直到第6個月起寶寶的模仿力和理解力開始發展,這時候便能引導比出手語。

Q2:嬰兒手語會不會影響語言發展?A:嬰兒手語不會影響寶寶的語言發展!反而能強化語言連結,幫助寶寶更早開口說話。

Q3:一天要練幾次嬰兒手語比較有效?A:日常中的互動都是練習機會,像是吃飯、喝奶、洗澡、玩耍等,重複引導更有效。

Q4:寶寶不模仿嬰兒手語怎麼辦?A:每個寶寶的發展情況都不同,需要持續耐心示範與鼓勵,不必焦慮進度。

Q5:嬰兒手語有沒有教材或圖卡?A:市面上有不少嬰兒手語書籍與圖卡,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就有基礎的嬰兒手語學習教材,爸爸媽媽可以靈活運用,初步提升嬰兒手語的溝通技能!

各位爸爸媽媽看完這篇認識嬰兒手語的文章,都學會如何引導寶寶學習嬰兒手語了嗎?六甲村期待本篇探討嬰兒手語好處及奧妙的知識文,能夠帶給育兒生活更多采多姿的時刻!若想要獲得更多育兒知識,也歡迎追蹤六甲村Facebook六甲村Instagram唷!

延伸閱讀>>育兒好物|告別手忙腳亂的產後生活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